全站資訊Information
-
返回列表
法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「剩女」的?
2019-04-08|來源:
在中國,“剩女”(? celle qui reste ?)這個名詞和概念出現了十來年,隨之一同出現的還有根據年齡而劃分的“圣斗士”、“必勝(剩)客”、“斗戰勝(剩)佛”、“齊天大圣(剩)”等稱號, 現在普遍認為“剩女”的年齡線是27歲。
對于“剩女”這個無奈的稱謂,國內網絡經常會以調侃和自嘲為主,畢竟戀愛和婚嫁原本就是個人自由。但不得不承認,由于受中國傳統的婚戀觀念和文化的影響, “剩女”逐漸成為了國內盛行的一種特有文化現象。
這一現象級議題也引起了法媒的注意。
被歧視的“剩女”?
“剩女”的概念:被置于一邊的女性,剩下來的女性。這樣的概念被中國社會及媒體廣泛傳播,這歧視性的貶義表述象征著女性被物化。
在中國,人們常說,婦女撐起半邊天,現如今,中國女性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自由。
法媒認為,“剩女”這個稱謂,某種程度上對于女性而言是一種歧視乃至污蔑。盡管男女平等被寫入了憲法,女生可以獲得和男生一樣的地位及權利。但由于中式傳統思想和文化的影響,女性某些自由權力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。
女人有自己的事業,這很好。但一個沒有結婚的女人并不是真正的女人。
比如,婚姻和生育。結婚生子這一傳統觀念就如同一張無形的網牢牢地籠罩著她們,很少有人可以完全不顧世俗的眼光、擺脫傳統的束縛破網而出。
“剩女”的處境
有學歷和經濟獨立,大多數“剩女”都是都市女性。
法媒普遍認為中國的“剩女”大多數都是經濟自由、學歷較高、職業較好及人格獨立的女性。
女生有獨立的財政支撐生活
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,越來越多的中國女生接受了高等教育,根據國家2015年9月22日的《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》白皮書指出,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和碩士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別為52.1%和51.6%,博士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增至36.9%。
不少擁有高等學歷的女性在工作上也能大展拳腳,不但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,也能夠獲得豐厚的薪水,良好的教育背景加上獨立的經濟,這樣的女性根本不需要依靠男人來養活。
“男人不愿意娶超過30歲的女性”
在2010年針對國內180萬單身汪的某項婦聯問卷調查中,關于女性結婚年齡這一項,男性被調查者中有92%選擇了女性最佳結婚年齡是27歲以前。根據外媒報道,90%的中國女性的確是在30歲前結婚。
這或許也是受傳統生育觀念影響的結果。在中國,大多數人會認為結婚的首要任務就是生育,生育的黃金年齡是30歲以前,甚至會有一些相對偏頗的觀念認為30歲以上的婦女很難生育。
我們不能否認女性年紀越大的確會影響受孕率及胎兒質量,但也不可以一概而論地認為超出30歲生娃就困難了。要知道在法國,高齡產婦的年齡標準是38周歲以上。
家庭及社會的壓力
法媒指出,在中國,女性作為自由的個體,卻被認為必須要承擔起延續子嗣的責任,相夫教子才符合一個女性正常的人生軌跡,對于女性而言,“只有結婚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女人”。
令人無奈的是,催婚的壓力往往都是來自父母及親朋,逢年過節被催婚的話題也時常登上熱搜榜。不少女生一旦過了25歲,家人就會開始著急地張羅相親,各種相親節目和相親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地遍布全國。
很多大齡的單身女子出于對父母的孝順而“恨嫁”,在社會中乃至工作中也會受到他人的另眼相待,這也是無形中給這些女性造成了壓力。
不可否認的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女生秉持著尋找真愛或“寧缺毋濫”的原則。
中國也有“剩男”這一稱謂,但是27歲的單身汪還可以勉強算枚小鮮肉。男人三十而立,也有俗語說男人四十一枝花,可見在婚戀市場上,男生的年齡不會成為一道無法逾越的坎。當然啦,男性也有男性的壓力,中國男人要結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,年齡不是太大的問題,但必須要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,這也從另一面催生了一部分綜合素質過于“強勢”、沒人敢娶的“剩女” 。
法國人的婚戀情況
在法國,有一種俗稱 “vielles filles”,直譯過來就是“老姑娘”,專門用來指大齡單身女子。不過現在基本上不存在這樣的觀念,即便偶爾會提起,也不存在貶義。
27歲就老到嫁不出去了?這觀點對大多數法國人而言是不存在的。
法國結婚率很低,離婚率很高,自2000年-2016年,結婚率下跌了24%,只有2成的婚姻可以維系到15年,1成的婚姻可以維系到20年。2014年的數據報告中,法國人平均結婚年齡為女性35歲,男性38歲。
不少法國女性愿意選擇單身生活,從不會覺得自己的年齡會成為婚姻的阻礙,也不會在意社會會對她們有怎樣的看法。
有些不愿意結婚的女性會和男伴簽訂同居協議,也有一些喜歡孩子,卻不打算結婚,而選擇成為單親媽媽,同居及未婚生子的情況在法國很普遍。不過在中國,未婚生子則會引起人們側目和非議。